不只是吃飽
參與灃食教育基金會發起的校園「營養5餐」改造計畫,我因負責食器設計,著手調查了台灣與日本營養午餐內容,發現兩地對於在學校吃飯這件事,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。
日本的學校營養午餐,光看照片就讓人充滿食慾,餐盤上有碗有盤,飯菜分離嘗得到食物原味,也兼顧視覺上美感,用完餐之後學生們得自己清洗碗盤,甚至用餐時,校內廣播還會介紹午餐菜單,講述每道菜餚的歷史和起源等。也就是說,在日本,他們用辦教育的觀點辦營養午餐,校園的午餐時光是食育、美育和生活教育的學習延續,也等於在替餐飲文化扎根。
反觀台灣,以我關心的食器來說,多數學校要求學童自備餐具,且需是有密封蓋的餐盤餐碗,因為帶回家給媽媽洗時,菜渣或異味才不會滲漏。因此,大部分學童,除湯碗之外,通常只帶一個餐盤或碗公,將所有飯菜混合裝在一起,固然方便,卻很難真正享受食物的原味,而看起來混雜在一起的食物,不只十分缺乏美感,更會打壞食慾。
進一步調查,學校不讓學童在學校洗餐具,主要原因有兩個,一是擔心小朋友洗不乾淨,另一則是怕洗餐具導致學校排水管堵塞,於是,把餐具帶回家洗對學校管理來說,是比較方便的做法。換句話說,看待營養午餐,不管是讓孩子將就使用沒有分隔的碗公,或把使用過的餐具帶回家給媽媽洗,追求效率和方便,總是我們的最高原則。
不只校園營養午餐如此,這樣看待吃飯的態度,也常見於國人的飲食型態。例如外帶湯麵回家直接就著塑膠袋吃,毫無美感卻極為方便;小吃店餐盤套著一層塑膠袋盛裝熱食,雖有溶出致癌物風險,但店家則可完全省去洗碗人力。更深一層看,一昧追求方便、只求吃飽的日常飲食型態,似乎也是讓本地餐飲市場,落入追求CP值消費邏輯的元凶之一。
從設計師角度,我提出的營養午餐新食器,是一個可彈性調整隔間的正方形餐盤,除容量大小滿足打菜的機能性需求,同時也顧及顏色等視覺的均衡感。當然,要讓台灣校園的營養午餐,從「吃飽」提升到「吃巧」,並非一個設計師就能改變,但透過這個計畫,聯手名廚、營養師和企業家,是一個值得令人期待的有力起點。